1559535164903.jpgP_20190610_081914.jpg
上星期設備組長拍下這張獎狀給我看的時候,我真的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!
整個五月,迎溱想到就問我,他有沒有可能在全市的小小說書人比賽中獲得名次?而我也總是篤定的告訴他:「不可能!」因為我們沒有華麗的背景、精美的道具,只有一直努力的練習!
所以今年獲得中年級組優選,真是大大出我意料之外,也讓我覺得,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沒有錯。明年,繼續堅持!
文章標籤

陳書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5831634_10215021536627171_3631973724460154880_o.jpg
 
自賣自誇一下!
 
今年迎溱再度獲得特優,二度代表學校參加台北市的小小說書人比賽。
文章標籤

陳書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與Samuel合照

    這個學期在中和國小的最後三堂課,來了一位特別的學生,他是從法國來台灣念大學的Samuel,申請擔任文化大使的活動,而來到中和國小學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既然是文化大使,當然要學點中華文化回去,於是竹板課就成了他的「必修」,並且要在短短三堂課內,能夠上台進行簡短的表演。甚至他還要靠這個表演參加文化大使間的比賽,據說獎品好像蠻不錯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乍聽到這個消息,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!等於兩堂課就要學會拿板、打板、唸唱,這對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都有點困難了,何況是個外國人!因此下課的時候,我操著破破的英語,加上Samuel還可以的中文,趁空檔教他拿板,還有基本的板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在學習的過程中,他坦言竹板真的很難,尤其語言是最大的隔閡,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唸的是甚麼東西,我也沒有時間對他解釋段子的內容,只能先針對節奏和板點,幸好他有在玩樂器,所以節奏一點就通,聰明的他還用了各種符號來標註「答」、「嘀」、「空」等基本板點。所以很快的,第一個段子「達達和娃娃」就打得八九不離十。

文章標籤

陳書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四歲也可以學竹板

    常常會有家長問我,多小的小孩可以讓他學竹板快書?幼稚園會不會太小?他連竹板都拿不住,字也看不懂,怎麼學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我不覺得年齡是個多大的問題,只是,每個年齡層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和學習方式,只要孩子聽得懂、願意照著做,都學得起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因為教學的關係,家裡的兩個小孩常常看到我在家裡備課,所以他們對竹板一點也不陌生,久了,還可以跟著我念上幾句。等迎迎上了中班,覺得時機也成熟了,於是給他一副板,讓他跟著樂齡中心的阿公阿嬤一起敲敲打打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剛開始,兩個小時的課程對一個才四歲的小孩來說,真的很久。我也不強迫他,如果累了,就讓他趴著休息,或是安靜地做自己的事。四歲的小孩,雖然不會認字,但是聽力和記憶力都是極佳,於是在反覆的念誦中,段子熟悉了,節奏也穩了,加上課間巡堂的時候,我也把他當成學生一起教,所以,打板對他來說也不是問題。等上課的次數多了,迎迎也愈來愈跟得上爺爺奶奶們的進度,自然不會再覺得無聊,專注力提升了不少。

文章標籤

陳書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   一直覺得基隆是個很有趣的地方,還沒有五都以前,它是除了直轄市之外,另外五個省轄市之一。感覺上,應該是各方面都很發達的地區,文化刺激很強烈的都市,但在這幾年的接觸下,卻發現基隆的孩子,在藝術方面的刺激,沒有我想像中的多元和豐富。

            今天上課一開場,因為想了解他們對於今天要上的課程知道多少,於是問了學生有沒有看過竹板快書的表演?有沒有看過三塊板?全班二十幾位同學,幾乎異口同聲的回答我「沒有」。聽到這個答案,我委實有點意外。於是,我示範了一個簡單的繞口令小段,雖然只是一個短短的表演,我卻看到他們毫不遮掩的驚喜,讓我有點感動,也有點鼻酸。

1461203783694.jpg

    他們是一群很認真的孩子,並沒有因為「這不是他們自願要學的」,就不斷抱怨或是不專心。相反的,即使已經下課了,還有很多孩子拿著竹板,圍在我旁邊,要我檢查他們的姿勢是否正確。當他們發現照著我的教法做,可以讓他們的竹板拿得更順、更好時,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和激動,更甚於我在其他學校教過的學生。

1461203931760.jpg

文章標籤

陳書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最近跟著邱筑君(小蛙)老師接觸了聲音相關的課程,想到前一天上課的內容,隔天就可以在教學上驗證,成就的喜悅忍不住讓人開懷。 

              記得那是場「聲音成長系列課程~說出悅耳動聽的聲音」講座,一開始,老師就介紹了各種不同的「笑」,以及如何讓人感受到你的語言也是帶著這樣的笑意。原來在說話的當下,面部的表情,包含眼睛、嘴巴附近的肌肉牽動,還有說話的速度,都深深影響著聽眾的感覺。要讓人覺得笑著說得舒服溫煦,除了真摯的笑容,語速也要稍微加快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隔兩天,在國語課本上,出現了一首洪志明所寫的童詩─等待。
屋簷下的風鈴
等待著
春風吹響心中的音樂
枝椏上的蓓蕾
等待著
蝴蝶來喚醒芳香的笑臉

            講解完這首詩的感覺,第一次請學生誦讀的時候,不意外的,出現了一般學生最常見的現象─平板又拖音。我不想教他們我自己覺得很噁心的「朗讀比賽朗誦腔」,於是第二次,我請學生們想想令他們開心的事情,讓他們帶著笑意誦讀。這次的感覺,比較輕柔了,但是……還是有點怪怪的。我問他們,有沒有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,就是爸爸媽媽叫我們去寫作業或做其他事情,我們卻一直拖拖拉拉,到最後,爸爸媽媽怒極了,卻「笑笑的」用「慢慢的」速度說:「你再不去寫作業,你就……」頓時,學生們笑了,也找到癥結了!所以最後一次,不但請他們笑著讀,還要把速度加快一點。這次的效果很好,沒有做作的抑揚頓挫,反倒聽到了春天帶來生意的喜悅。

            一個自然的小技巧,一個常被忽略卻很理所當然的說話方式,在老師的拆解下,除了自己學會如何用聲音表達開心的情緒,還能夠在教學上學以致用,真是帶給我好大的收穫!

文章標籤

陳書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